钩端螺旋体病科普知识宣传
?
钩端螺旋体病(简称钩体病),老百姓称之为“打谷黄”,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。随着雨季来临,我省部分地区已发生洪涝灾害。洪涝灾害发生后造成大面积地面积水,因鼠类迁徙,动物粪尿被冲刷外溢、从而导致自然环境改变,常会引起钩体病发病和流行。那么灾后我们如何来预防钩体病呢?
钩体病是如何感染的?钩体病危害最大的传染源动物是啮齿动物,如黑线姬鼠、黄毛鼠、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,如猪、犬和牛。如这些传染源动物的尿液污染了水体(我们称之为“疫水”),如洪水、河水、沟水、溪水、塘水,地面积水等,人因参加抗洪救灾、生活、生产劳动而接触了“疫水”就容易被钩体菌感染而患病。
人感染钩体病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?人感染钩体病后绝大多数病人发病早期类似“感冒”的表现。早期常见的临床症状有:畏寒发热、头痛、肌肉痛、乏力等。随着病程进展,由于不同器官遭受钩体菌的损害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,如肺出血、黄疸。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,常危及患者生命。
人感染钩体病后应注意什么?如接触疫水后30天内出现类似“感冒”的临床表现,应注意休息,不要乱服药,不要再参加劳作,避免疲劳,应尽早到最近的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接受治疗。如拖延就医,易导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钩体病如何预防呢?1)首先应清理“疫水”。开沟排水,清除地面积水。2)尽量避免接触“疫水”。皮肤有伤口时不要赤脚下水田、赤脚趟积水、下河游泳、打鱼等。参加田间劳动不能避免接触“疫水”时,需要穿雨胶鞋、戴胶手套。3) 洪涝灾害发生后,对参加抗洪救灾的易感人群,可采用预防性服药的方法预防钩体感染,也可提前15天进行钩体疫苗全程免疫,提高自身的抵抗力。